scientific research
学院新闻
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校企科技合作 激发科技人员活力促进成果落地转化
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科技激励制度建设,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和服务,极大激发了学院的校企科技合作活力,有力推动了更多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转化,快速提升了学院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空间。
一、加强科技激励制度建设
学院进一步优化和出台《横向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办法》,一是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和服务,对教师承担企业的横向技术合作和服务项目,按照企业给付总经费的10%进行经费配套,且学院不扣减项目管理费;二是对于学院教师5年内横向科技项目累计到校经费达30万元,将等同于教师企业实践锻炼6个月;三是对主持校企合作横向科技合作项目的教师,优先推荐地方科技特派员、自治区科技专家库成员等。2022年以来,学院教师与和林格尔县农牧局、元泰丰(包头)生物公司、内蒙古浩坤生物科技公司、天津高银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科技合作项目达到45项。
二、优化科技人才评价和培育
学院在对教师进行年度绩效考核时,把科技创新、成果转化、社会服务能力作为重要指标之一。在教师职称评聘中,推行适宜高职教育发展规律、展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职称评审条件,执行代表作制度和贡献度指标,突出品德、能力、业绩评价导向,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、创新性和实际贡献的规定。同时,在“十四五”时期,学院立足学科和专业优势,支持和建设作物育种、现代园艺、肉羊和马产业、农畜产品加工、农机装备、乡村旅游等14个科技创新团队,将所有年轻教师纳入科技创新团队中,不断加强青年英才培育,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。
三、通过搭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
2019年自治区教育厅立项支持建设“内蒙古特色果酒系列产品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”;2020年学院“中国·敕勒川现代农业博览园”获批为农业农村部的“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”和自治区科技厅的“内蒙古科技特派员工作站”;2021年“马文化与马产业研究中心”获批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(培育建设);2022年“马术”和“马球”两个项目获批为自治区文旅厅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。2022年以来,学院积极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、清水河县、包头市土右旗、通辽市库伦旗、鄂尔多斯市杭锦旗、兴安盟突泉县等地开展校地合作,共建“博士专家工作站”“产教融合基地”“科技小院”等产教融合平台12个。通过平台的建设,学院推广设施园艺、玉米高产、燕麦新品种、黑土地保护、玉米秸秆转化、中草药种植、农旅融合等实用技术26项,极大推动了学院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。
同时,学院通过“内蒙古科技特派员工作站”建设,获批包头市、鄂尔多斯市、乌兰察布市、赤峰市等盟市的科技特派员68名,利用学院国家和自治区级农技人员培训资质,充分发挥农业、畜牧、食品等学科专业优势,深入田间开展农技服务,切实解决农牧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,并面向乡村牧区、农牧企业、合作社等开展技术服务、科技培训、咨询指导等工作,近五年累计服务和培训6.3万人次。
下一步,学院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,规范管理,紧密结合自治区和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,紧密结合区域行业企业实际难题,努力打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,推动一批研究成果、专利技术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。同时,引导广大教师、科研人员适应市场需求,把自身研究领域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联,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,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,形成学院独特稳定的科技优势和特色,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,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。
典型案例:
学院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提升学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,采用研发合作,技术服务,科技成果资源与产业、企业需求的对接等方式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机制,实现了产、学、研相结合,高校、地方、企业合作共赢、共同发展,积累了高价值技术技能成果,打牢了科技成果转化基础。学院教授李正英带领的“特色果酒创新团队”,拓展果酒、饮料等产品研发,获批专利10项,为土右旗沿山果品深加工提供了技术支持;与青岛九鼎酒庄有限公司合作生产的“罕血”“钟金哈屯”两款葡萄酒,被确定为中国马业活动专用酒。教授赵永来带领的“农业智能装备创新团队”,致力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实践,目前拥有专利10余项,获批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“碳中和背景下内蒙古沿黄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发与应用”项目,在自治区沿黄河流域农田区域示范推广,与土默特右旗农民专业合作社达成科技成果转让意向,助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。副教授鲁富宽与元泰丰公司合作实施作物优质施肥示范项目,推广有机肥600万亩。学院与土右旗沟门镇牵手合作,建立了“产教融合基地”,推广了果树矮化密植技术,辐射带动沟门镇全域林果经济提质增效,每亩平均增产220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