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tific research

学院新闻

我院马文化博物馆在2019全国大学生马场技能竞赛(内蒙古站)期间正式开放

发布时间:2019年09月20日 12:29  访问量:  来源:  责任编辑:党务部  审核人: 字号: 打印

由中国马业协会主办,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2019全国大学生马场技能竞赛(内蒙古站)于9月19日—21日在我院隆重举行。期间,我院马文化博物馆正式开放。

馆内陈列马鞍共计185副,自制马鞍68副,收藏马鞍97副,马镫60副,青铜马鞍配饰1000件,马鞍花100件,出土马鞍残片28件,马笼头20件,马鞭、马棒、马铃铛、马嚼子、马拌各1件。

蒙古族素有“马背民族”的美誉,蒙古人把马作为终身的亲密的伙伴,马鞍便是他们之间的桥梁。蒙古先民开始使用马鞍的时代,追溯久远,根据蒙古高原上存在的大量岩画及出土文物资料的证实,鞍马具经历长久的时间洗礼,最终形成了现代鞍马具的形态。马鞍作为一种骑乘工具,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生活环境、文化特征和审美特点。

马鞍,蒙古语称“博胡日格”,它是一种用以架设在马背上,便于骑者乘坐的马具。蒙古人非常重视鞍具工艺,他们根据先人的制鞍经验,创造发明了更加美观,舒适并适合骑乘蒙古族马鞍。蒙古族马鞍的鞍体一般采用桦木,柳木、榆木及核桃木等优质木材制成。鞍体的基本结构包括前鞍鞒、后鞍鞒、左右鞍翅和鞍座几个主要部分组成。马鞍上还需要打上各种孔洞(通常为一侧9孔,共18孔)用来同其它马具相连。左右鞍翅的前后端各4孔,用以扣压钉,穿梢绳和固定攀胸、后鞧。前后鞍鞒下缘各打两对小孔用以拴系肚带和扯肚:鞍翅中部下缘打一长方形孔,用来安装吊镫皮条:鞍座两侧各打两孔,用以扣鞍花,钉鞍垫,固定镫磨。马具除了马鞍以外,还有马镫、镫磨、鞍输,、鞍屉、攀胸、后鞘、肚带,扯肚、鞍花和鞍垫,这些都是服务于马鞍固定及乘坐的重要马具。

蒙古民族具备自己的审美特点和工艺。在长期的马背生涯中,他们不断改进、更替马鞍的制作工艺和材料,在造型上也根据马鞍主人的身份不同而产生古朴或高贵的装饰特点。其受历史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影响,不同地区的马鞍,也形态各样。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鞍马文化。近年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,生产力高速前进,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,促使蒙古族马鞍工艺品需求越来越大,马鞍的生产工艺逐渐转向批量化、简单化发展。传统的蒙古马鞍的制作工艺大多掌握在一些老民间手工艺者手里,传统蒙古马鞍制作工艺濒临消失边缘。近年来,我院紧密围绕马文化产业建设工作,积极开展马文化项目的横向研究,建立马文化博物馆,开展了对蒙古族马鞍制作工艺的保护工作,进而弘扬民族特色文化,促进内蒙古地区马产业的蓬勃发展。